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公安派
释义
公安派

明代诗文流派。这个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他们都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之为“公安派”。

公安派的形成和发展有个过程。“公安一派实自伯修(袁宗道)发之”,“伯修在词垣,当王、李词章盛之日,独与同馆黄昭素(辉),厌落俗学,力排假借盗窃之失,于唐好香山(白居易)、于宋好眉山(苏轼),名其斋白苏,所以自别于时流也。”(《列朝诗集小传》)他的《论文》则细致分析了模拟古人文章的荒唐性、危害性。继起者是袁宏道。他对七子模拟之风的批判火力最猛。他的《叙小修诗》已提出了公安派的最基本的两点主张。一是强调文学的发展,主张“法不相沿”。他认为:“文则必欲准于汉魏,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之经欤? 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之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二是强调文学的创新,主张“独抒性灵”。他认为:好作品就在于“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性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袁宏道不仅有明确的理论主张,而且有出色的创作实践。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使人耳目一新。这种“立意出新机,自冶自陶铸”的创作,比起七子步趋者的作品更富有活力和生气,因而很快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时也出现“人人中郎”的局面。公安派理论修订者是袁中道。他同两兄一样,强调诗文要“极其韵致,穷其变化”,但他去世较晚,看到人们效法公安派所产生的“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的流弊,所以他也反对“冲口而出,不复检点”的“俚易之作”。他想以既重性灵又重格调的方法,来纠正当时的偏向,在《蔡石瑕诗序》中提出:“取汉魏三唐诸诗,细心研入,合而离;离而复合,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这已表明,从公安派向既提倡独抒性灵、又重视含蓄的竟陵派过渡和发展的必然性。公安派除三袁外,还有黄辉、陶望龄、雷思霈、江盈科、曾可前、梅蕃祚、梅守箕、潘之恒、丘坦、陶孝若等人。他们的诗文观都接近于公安三袁,有的人如陶望龄、江盈科还对公安派理论作过较具体、深入的阐述。所以,他们能形成一股力量,冲击统治明代文坛百余年的七子流派。当然,由于他们诗文不重视反映现实,也由于诗文有时过于浅率、俚俗,所以他们的影响很快被竟陵派所代替,也导致陈子龙等人再度提倡七子理论,并在民族危亡之际,写出慷慨激昂的诗文作品。

尹恭弘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31-93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