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徐迟
释义
徐迟1914—

现、当代作家。原名商寿,曾用笔名龙八、史纲、唐琅等。浙江吴兴县人。父母都是热心新教育的实业家,曾在上海和南浔创办新式学堂。在家乡读完初中后,1929年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学习,1931年考入东吴大学文学院,攻读外国文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弃学北上,准备赴东北抗日,受阻后借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受到冰心等人的关心、帮助,从此开始文学生涯。1933年秋,回东吴大学复学。他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和评介外国文学开始的,并从中接受了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写过一些晦涩难懂的诗。1933年,他在上海《现代》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译诗《圣达飞之旅程》和评介文章《诗人维琪·林德赛》。接着,又撰文介绍了以艾兹拉·庞德为首的七个“意象派”诗人。西方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曾使他倾倒。这时期,他开始在上海《矛盾》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出版了诗集《二十岁人》。1937年编定《明丽之歌》,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出版。30年代,他先后编译过《歌剧素描》、《世界之名音乐家》、《乐曲及音乐家的故事》等书,写过读画札记,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抗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深入前线,发表了《在前方——不朽的一夜》、《南浔浩劫实写》等通讯和《武装的农村》等小说,并在上海主编《纯文艺》月刊。1938年赴香港,1940年离港经桂林到达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后又回到香港,与戴望舒、叶君健等人合编英文《中国作家》。接着曾辗转五省,最后定居重庆。此间,发表过文学评论文章《抒情的放逐》、散文《夏天的最后玫瑰》等,还出版了诗集《最强音》以及《诗歌朗诵手册》,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表示自己在文学上已“和现代派告别”。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徐迟发表了长诗《毛泽东颂》,受到毛泽东接见并赠以“诗言志”题词。抗战胜利后执教于南浔中学。

1949年以后,徐迟在《人民中国》编辑部工作,曾两次赴朝鲜前线,发表过不少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特写和通讯。1953年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走遍大江南北,出版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诗集《战争·和平·进步》、《美丽·神奇·丰富》等。1957年后担任《诗刊》编委、《万里长江》杂志编辑主任。1962年,他的报告文学《鱼的神话》、《祁连山下》曾引起热烈反响,并出版诗集《共和国的歌》。粉碎“四人帮”后,徐迟接连发表了描写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石油头》、《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急的旋涡中》、《向着二十一世纪》等。其中,《地质之光》和《哥德巴赫猜想》作为向全国科学大会的献礼,先后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79年后又发表报告文学《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火中的凤凰》和中篇小说《牡丹》,出版文艺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与现代化》等。曾任《外国文学研究》编委、《人民文学》编委、湖北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魏守忠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890-489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