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梵志
释义
王梵志

唐代通俗诗人。卫州黎阳(河南浚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未详,约生活于初唐时期。《桂苑丛谈》云:“当隋之时,生于王德祖家林擒树瘿”(《太平广记》卷82称“当隋文帝时”)。胡适《白话文学史》据此推断王梵志的生卒年约为590—660年,〔日〕入矢义高《论王梵志》(《中国文学报》第三、四期)怀疑其说,认为王梵志是天宝、大历年间的人。而多数学者则根据《历代法宝记》(P2125)、《王道祭杨筠文》(P4978)、《王梵志诗110首》(L1456)等敦煌文献,以及《诗式》、《禅源诸诠集都序》等书的记载,认为王梵志主要活动于初唐时期。

王梵志的诗歌创作,其主要特点是十分重视社会作用,正如《王梵志诗集原序》所云:“目录虽则数条,制诗三百余首。直言时事,不浪虚谈。王梵志之贵文,习丁郭之要义。不受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乃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贪婪之吏,稍息侵渔;尸禄之官,自当廉谨。”他往往以浅切通俗的语言,谐谑讽嘲的手法,在嬉笑怒骂声中揭露人们灵魂深处卑污与丑恶的东西,有力地鞭挞和谴责某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态,透过深沉的调侃,表现出深远的旨趣。他在一些诗篇里比较全面地展现唐初社会矛盾的真实面貌,或反映繁重的赋税徭役,或指斥灾难性的府兵制,或攻击贪官恶吏,或倾诉民众疾苦,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王梵志还写有五言四句、隔句用韵、句型整齐的世训、家训、佛戒等格言体通俗诗,大都是宣扬佛理和道德说教,格调不高,不过,某些切中时弊和劝人弃恶从善的诗句还是能起到净化人们品质的作用。所以,王梵志的通俗诗才被人赞誉为“其言虽鄙,其理归真”(《云溪友议》),“词朴而理”(《梁溪漫志》),而他的创作方法甚至被推崇为“知梵志翻着袜法,则可以作文”(《扪虱新话》),充分显示其别具一格的特点。然而它同格律谨严的五言诗相比,还显得稚拙粗糙,至于其中某些宣所佛理禅机和人生无常的诗篇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王梵志诗集久无传本,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人抄本王梵志诗集有30种之多,约可归纳为6个体系。①卷上:S778、1399、5474、5796;②卷中:S5441、5641,P3211;③卷第三:P2914、3833;④一卷:S2710、3393、4669、5794,P2607、2718、2842、3266、3558、3656、3716、4094,日本宁乐馆藏本;⑤110首本;S4277,L1456;⑥佚名卷:S6032,P3418、3724。此外还有敦煌遗书、唐宋以来诗话笔记内保存的王梵志佚诗。整理本见《敦煌掇琐》、《世界文库》第5册、《全唐诗外编》、《王梵志诗校辑》、《王梵志诗研究》(校注篇)等。

张锡厚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7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