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感觉派文学创作之兴盛 |
释义 | 新感觉派文学创作之兴盛 现代文学思潮。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以自己的小说崛起于当世,形成了新感觉派。它的酝酿,始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最早的尝试者就是刘呐鸥自己。1928年底,《无轨列车》被国民党封闭。1929年9月,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又结合在一起,共同创办了《新文艺》月刊。出至1卷6期以后,他们创作上的新感觉主义倾向有了发展。刘呐鸥已写了8篇用感觉主义和意识流方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不久编集为《都市风景线》正式出版。施蛰存小说创作的注意力也转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来分析人物心理,完成了《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等小说。穆时英的小说《咱们的世界》于1930年春天,发表在《新文艺》上。这表明穆时英与新感觉派骨干刘呐鸥、施蛰存在创作上取得了联系和沟通。《新文艺》1930年初夏又遭封闭。1932年5月,《现代》创刊,编者施蛰存对穆时英、刘呐鸥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创刊号首篇刊出穆时英小说《公墓》,2卷1期发表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刘呐鸥的《赤道下》。在《现代》上,先后发表穆时英具有流派特点的代表作,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本埠新闻记事栏废稿中的一段故事》等共有十几篇。在这前后,施蛰存那些按弗洛伊德学说写的心理分析小说也扩大了影响。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包括作者1928年至1929年两年中写的8篇小说。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多地采用现代派手法技巧写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采用了适应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心理分析手法以及象征讽喻手法。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周夫人》开始表现出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学来创作的小说,主要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3本小说集。他所谓“开辟一条创作的新途径”,就是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解释历史上的种种事件和人物,通过心理分析方法加以表现。 穆时英小说创作,从1932年表现出鲜明的新感觉派特点。主要作品有《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小说集。他写上海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笔下的人物尤以舞场男女为多,造成了一种描写都市爱情生活的“洋场文学”风气,使一些人竞相模拟,如黑婴的《五月的支那》,叶灵凤的《朱古力的回忆》等。穆时英采用意识流、感觉主义、心理分析等手法,写出了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街景》、《上海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蓝棣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70-607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