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三国 |
释义 | 新三国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5卷30回。陆士谔著。宣统元年(1909)改良小说社(上海)初版铅印本,平装5册。宣统二年(1910)该社再版。该书借用《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分别进行改革,彼此相互攻伐,最后由蜀国统一天下的故事。故事从吴国开始写起。孙权忧虑魏、蜀两国的威胁,欲谋自强之法。于是采用了蒋干和周瑜的“变法”主张,对内政进行了一番改革。设文政院、武政院、内政院、外政院、财政院、通政院、刑政院、民业院,各司其政。又制定了征兵制度,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同时铺设铁路,开办学堂。从而使吴国焕然一新。然而顽固的国太对这一切不以为然,企图垂帘听政,推翻所有新政,闹得人心惶惶。荆州当阳县有个庙主,也怕庙宇充公,用来开办学堂,因而散布谣言,建立关帝庙,开办神学院,以资抵制。吴国虽有顽固派反对,但新政的成效毕竟相当显著,因而首先引起了魏国的注意。魏国一则受到国内革命党的威胁,二则受到吴国变法致强的启发,因而也有人主张维新变法。如华歆倡议成立商品陈列所,司马昭提议开办银行等。然而措施不力,成效不大。正在此时,吴主孙权和国太同日而崩,由孙亮继位,举行登极大典。魏国因正好举行秋操而没有派使参加。蜀国却派遣邓芝前去祝典,眼见吴国变法的成效,回国后即面奏后主,建议仿效吴国,变法图强。后主接受了建议,蜀国也进行了一番维新变法。主要内容是废除宰相一职,设立议院,由诸葛亮改任内阁大臣;制定宪法,准许人民参政议政;将全国分为八省,派员分别管理。经过如此变革,蜀国国势迅速增强。为了消灭魏国,诸葛亮先与东吴订立攻守同盟,并以魏延为密探,潜往魏国偷绘地形图。谁知魏延贪杯泄密,被魏国囚禁。诸葛亮派关兴将他救出,然后将他正法。于是诸葛亮率兵七出祁山,司马懿兵败逃往外国,魏国灭亡。吴国无奈,也只好归顺了蜀国。诸葛亮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报答了刘先主三顾茅庐之恩,便功成身退,归隐南阳。 本书借用读者所熟悉的《三国》人物,采用大胆想象的艺术手法,通过蜀、吴、魏三国维新变法和相互攻伐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晚清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党的革命活动,可谓想入非非。作品表现了作者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进步倾向。但因拟于不伦不类,使作品变成了一面哈哈镜,仅能供人一笑而已。 周春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1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