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与解散 |
释义 | 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与解散 现代文学运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单称“文工会”)1940年11月1日成立于重庆。1940年9月,国民党当局为控制以郭沫若为首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强迫该厅工作人员集体加入国民党,引起义愤。百余名工作人员在郭沫若带领下联名上书,宣布退出,并表示要去延安。经周恩来多方交涉,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成立军委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由郭沫若任主任,阳翰笙等任副主任。另有专任和兼任委员各10名,均为各民主党派、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主要有沈钧儒、茅盾、老舍、翦伯赞、杜国庠、田汉、洪深等。该会分国际问题研究、敌情研究、艺术研究(包括戏剧、诗歌、音乐、美术等)3个组活动,由杜国庠、田汉、冯乃超分任组长。该会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进步文化人为主体的统一战线组织。它成立后,利用合法身份,以讲演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团结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成为国统区进步文化运动的中心。他们还积极认真地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这时期,郭沫若完成了《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等重要著作和一系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创作。茅盾、阳翰笙以及其他成员也都在各自的创作或研究领域内取得重要成果。1945年2月,该会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开展争取民主的签名运动,得到文化界的积极支持和响应。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老舍、柳亚子、陶行知、胡绳、谢冰心等300余人签名在《新华日报》发表《对时局的进言》。国民党当局对此十分震惊,于1945年3月30日以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名义下达“裁撤”该会的命令。历时近4年半的“文工会”遂被迫停止活动。 张效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