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则 |
释义 | 文则 宋代文论著作。2卷。陈骙著。书前有作者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撰写的自序。全书上、下两卷,再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目,共62则。作者以“六经”为依据和准绳,对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及文体、章法、修辞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文则》论文章写作,主张“发于自然”,强调“以意为主”,“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反对“搜摘古语,撰叙公事”;要求做到“理周”与“文简”相统一,并“以蓄意为工”,但须“言简而不疏,旨深而不晦”。关于文章体式,《文则》以为皆本于“六经”,如其自《左传》一书辨识出“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8种文体,并分别就其特点做了简要的概括。《文则》对文章章法的分析,占了较多的篇幅。书中归纳出了文章“上下相接,若继踵然”的3种方式(即“积小至大”、“由精及粗”、“自流极原”)和“数人行事”的3种方式(即“先总而后数之”、“先数之后总之”、“先既总之而后复总之”)。其他如“载事之文,有上下同曰之法”,“载事之文,有先事而断以起事也,有后事而断以尽事也”,“载言之文,又有答问”等,也都是讲章法结构的。《文则》中关于语法修辞的研究,也是全书较有价值的部分。书中十分重视助词的运用,认为“文有助辞,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礼无傧不行,乐无相不谐、文无助则不顺”,并具体指出了“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和“诗人之用助辞,辞必多用韵”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书中论及“重复”、“对偶”、“倒语”、“病辞”、“疑辞”、“比喻”、“交错”等多种修辞现象,并探究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对比喻尤为注重,称“易之有家,以层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进而“博采经传”,依次列举出了“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10种类型。《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文则》虽有“逐末而遗本”、“舍大而求细”的弊病,但“取法于圣籍”,且能“神而明之”,也有其长处;因此,“不必以定法泥此书,亦不必以定法病此书”。 明、清以来有多种《文则》刊本流传,后《丛书集成初编》亦曾据《宝颜堂秘笈》本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了《文则》的校点本,与《文章精义》合刊为一册。 金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