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释义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坛崛起一批年轻的诗人,他们是舒婷、北岛、顾城、徐敬亚、杨炼、梁小斌、江河、芒克、王小妮等。由于他们的诗一反过去诗歌那种朴实、明快、清新、壮美的风格而显得朦胧、奇诡、沉郁、难懂,因而被人们称为“朦胧诗”。1980年初由《福建文艺》开始并波及到其它一些刊物,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涉及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3个问题。

1、关于“朦胧诗”的评价问题: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认为“这些诗是以反传统的挑战姿态出现,它们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较之存在了三十年的诗歌,都试图作出新的突破”。孙绍振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谢冕的观点,认为“与其说是新人的崛起,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其特点是:“他们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另一些论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丁概然在《“新的崛起”及其它》一文中认为,这些年轻人的诗是“古怪诗”,他们诗中是“让人不懂的诗句,处处搞意象,伴之而来的是颓废的、伤感的诗情,是西方落后诗歌对我们青年的毒害,这种情况是沉滓的泛起,决不是‘新的崛起’”。

2、关于如何看待诗中的“自我”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诗不可泯灭了诗人的个性,“表现自我”,恢复“自我”在诗中的地位,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自我表现”说实际上是“自我中心论”,是把个人和时代隔绝起来,“陶醉于自我欣赏”,把文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推后到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的年月”。第三种意见认为,诗中可以有“我”,但这个“我”必须与“人民的愿望息息相通”,必须是“大我”与“小我”的统一。

3、关于诗歌的继承、借鉴和创新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新诗要革新,就要敢于“触犯传统”,“向传统发出挑战。”徐敬亚在《崛起的诗群》一文中,认为“新诗艺术,从第六十一年全面起步”,否定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另一种意见认为,一定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新诗要进一步民族化,不能“倾心于外国的不健康的甚至颓废的流派”(臧克家:《诗要三顺》)。第三种意见则认为,诗歌要在艺术上创新,既不能无视民族诗歌传统,也不能排斥对外国诗歌艺术的借鉴,“绝不可排斥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营养”(冯牧《门外谈诗》)。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3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