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杵歌1 |
释义 | 杵歌1 中国民间歌谣体裁形式。起源甚早。据清朝俞樾《诸子平议》卷15注《荀子》中“请成相”一语说:“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礼记·曲礼篇》:‘邻有丧,舂不相’。郑注曰:‘相谓送杵声’。”说明“请成相”即已谈及杵歌。用杵舂米是原始民族一种繁重且单调的劳作,杵声富于节奏,伴随着而成为一种歌谣的体裁形式,至今仍在我国高山族、黎族、傈僳族等民族中流传。据民族志资料,杵歌因音乐低沉单调,大多变为丧乐。《昭代丛书·说蛮》记载:“死,以杵击臼和歌哭,葬之幽岩,秘而无识。”但在另一些民族如台湾高山族中则成为乐歌。1935年11月14日上海《申报》“图画特刊”载照片并配有说明:“视察台湾蕃人村,蕃女杵歌欢迎,中置大石一,各持木杵,互击发声,配以蕃歌,别饶清趣。”可知已为独立的乐歌。杵歌的体裁在我国音乐史上有很多记载,它并被广泛应用于歌舞表演之中。《武林旧事·舞队》言:“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说明南宋时已成“百戏”节目之一。在南戏中也有“杵歌”曲调,如南戏《太平钱》中的“绣箧儿绣牡丹”曲和《杀狗记》中的“这容庞好似孙大郎”曲,可为戏曲中使用杵歌的代表。 李稚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57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