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上海屋檐下
释义
上海屋檐下

现代3幕话剧。夏衍著。写于1937年初春至初夏。同年11月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初版。内收《自序》1篇,叙述该剧写作和演出的经过。后易名《重逢》,收入桂林新知书店1940年7月初版的剧作集《小市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5月重新排版,由作者对某些文字加以删改和润色,内收《后记》1篇,补充介绍写作和演出情况。后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初版的《夏衍选集》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的《夏衍剧作集》(第1卷)。

作者写此剧时,正是“西安事变”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于酝酿中,国民党政府被迫释放一批政治犯。许多出狱同志的故事,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他决心改变过去“那种‘戏作’的态度”(《自序》),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5户人家的一天经历,真实地反映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在那晴雨不定、郁闷阴晦的黄梅时节,弃妇施小宝四顾无援,被流氓逼着去卖淫。独子死于“一·二八”之战的老报贩李陵碑,终日哼着“盼娇儿……”酗酒解愁。失业的洋行职员黄家楣贫病交困,一家人靠借债、典当度日。小学教师赵振宇安贫乐命,与世无争;他的妻子却愁穷哭苦,热衷打探别人的阴私。作为剧中主线的是二房东林志成一家的故事。志成和朋友匡复的妻子杨彩玉同居,在工厂里受压轧,如今匡复出狱,他深受良心的谴责。杨彩玉过去同情革命,现在却是个随顺夫权的主妇,情感在前夫后夫之间挣扎。而十年牢狱也磨损了匡复的革命志气,但葆珍等孩子的歌声,促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走上“救国家”的人生大道。远处的惊雷声,预示着沉闷的黄梅天即将过去。李健吾称该剧“是夏衍的杰作之一”,“最能说明夏衍剧作的特征”(《论〈上海屋檐下〉》)。它属于“悲喜剧,或者严肃剧”,作者“让观众在沉痛之后欢笑,在欢笑之后思维。这里没有夸张,他把平凡化为真实,再把琐碎化为陪衬,然后画龙点睛,他把活人放了进去。”(《上海屋檐下》)谈及剧作的艺术风格,吴祖光把它比作“一副绝佳的素描;铁画银勾,每一笔都是这样准确,那样力透纸背,不可更易。”(《看〈上海屋檐下〉》)该剧1939年后曾在各地普遍上演。

庄浩然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7: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