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俞平伯
释义
俞平伯1900—1990

现代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俞铭衡,字平伯,以字行;曾使用苹初、古槐居士等笔名。祖籍浙江省德清县。出生于苏州。9岁时入私塾学习。1911年到上海学习英语和算学。1915年入平江中学读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时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受其影响,1918年初。他参加了北大文科国学门研究所小说研究会的活动。5月,《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春水》的新诗。10月,参加新潮社的筹备工作,该社成立后,被推选为干事部书记。次年初,开始撰文批判封建思想和旧伦理道德,同时创作新小说。

1919年11月在北大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等地任教。并曾短期到英国留学和到美国考察教育。其间与热心于新文学的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等结识,并于1921年经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10人成立朴社,集资出版进步书刊。于1922年3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冬夜》,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继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之后出版的第3部诗集。其后又分别于1924年4月、1925年12月出版了他的第2部和第3部诗集《西还》和《忆》,并于1922年8月与朱自清等出版了8人诗歌合集《雪朝》,其中第3集是他的专集。同时在散文创作方面收获也颇为丰厚。1923年8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相约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作情景交融,婉转惆怅,与朱氏所作并为双绝。193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燕知草》。

在从事新文学创作的同时,俞平伯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1921年4月,他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后40回续书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于1923年4月出版《红楼梦辨》。1925年1月,作《红楼梦辨的修正》。这些著述奠定了他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与胡适一起,成为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1924年冬天,俞平伯离开江浙来到北京。先后执教于北平外国语专门学校、燕京大学。并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等校讲师。1931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转至私立中国学院任教。1943年起任文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调至文学研究所。该所后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俞平伯一直在该所工作,并于1956年评定为一级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俞平伯仍从事红学研究。并于1952年出版《红楼梦研究》。1954年3月在《新建设》上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10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所谓资产阶级唯心论和胡适的反动思想的斗争。198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会”,高度评价了他在新文学创作和学术领域中的成绩。

除红学外,俞平伯还广泛涉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他的治学范围,上起《诗经》、《楚辞》,中经汉魏诗、唐宋诗词、元曲、杂剧直到清代、近代诗词,几乎贯通着整个中国文学史。他从20年代初即撰写《诗经》研究论文《读诗札记》和宋词赏析稿《葺芷缭衡室札记》。前者旁征博引,廓清了从汉到清诸家解《诗》的若干谬误,于1934年8月出版。同年11月出版的《读词偶得》,对温庭筠等5位词人的24首词作了分析。1948年7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的《清真词释》,选析周邦彦词27首。这些著述中的大部分,已辑为50余万字的《论诗词曲杂著》,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加上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释》,近年俞平伯已结集整理了70余万言的古典文学著作。

俞平伯还著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俞平伯散文选集》、《俞平伯序跋集》等著述。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46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