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讨论
释义
《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45年11月10日,重庆《新华日报》邀请部分观众,就新近演出的话剧《清明时节》(茅盾编剧)和《芳草天涯》(夏衍编剧)进行座谈讨论。对于《清明时节》,与会者的意见不尽一致。J认为,该剧未能反映出“工业家的痛苦”、“不民主的实际情形”和政府“怎样摧残工业”等,却“予人一堆散漫的印象”。大多数人认为该剧有情节线索不显著,“进展太散漫”等缺点,但全剧却是令人“满意的”。M说该剧“把工业界的痛苦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是前所未有的。R、W、L等都认为,该剧“主题明显,和当前的实际斗争密切结合”,“对大后方的戏剧来说,是一个新方向”。C在发言中明确提出,今天后方所要反对的主要倾向,不是标语口号或公式主义的倾向,“乃是更有害的非政治的倾向”。他肯定了《清明前后》的政治意义,批评《芳草天涯》是“一个非政治倾向的作品”。其他与会者也纷纷发言批评《芳草天涯》。H和S认为“只是通过恋爱并不能够写出知识分子的主要面”,该剧反映的问题没有典型意义。L则认为作者未能为青年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缺乏“阶级分析法”。这个座谈会纪要在11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文艺界的关注。王戎12月19日在《新华日报》发表《从〈清明前后〉说起》,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不能以“肯定了《清明前后》的现实性为满足,必需善意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政治与艺术的统一’”。荃麟同月26日发表《略论文艺的政治倾向》,指出:《清明时节》是“目前许多戏剧中间一个比较有政治倾向的剧本”,“说它是公式主义的作品是不对的,但是也不必讳言某些地方仍有公式主义成分的存在。”何其芳等人也发表文章参加讨论。这次讨论所涉及的“非政治倾向”等问题,都围绕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展开。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9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2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