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歌圩 |
释义 | 歌圩 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传统性的聚会唱歌活动形式。各地壮族群众对歌圩的称谓各不相同,有的称“很噉”,有的称“窝噉”,有的称“窝垌”,有的称“陇垌”,有的称“弗坡”,等等,汉语直译分别意为“上岩洞”、“出岩洞”、“出垌场”、“下垌场”、“野地圩市”。“歌圩”是现代人们对壮族群众这一传统唱歌活动形式的汉语称谓。各地歌圩日期也不一样,但大多是在春、秋两季,如德保足坎歌圩在正月二十七日,龙州下冻歌圩在二月十八日,都安棉山歌圩在三月初三,田阳桥业歌圩在四月初八。歌圩规模也各地有别,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群众仍趋之如鹜,裹粮而来,人数多达二三万,小的歌圩,也有一二千人。有的歌圩,早聚晚散,有的歌圩,持续四五天之久。歌圩日期到来之前,圩场附近村寨,家家户户扫房腾床铺,蒸五色糯饭,备鱼肉水酒,准备待客。青年男女也备好馈赠礼物,如姑娘们亲手做的布鞋、织的手帕、绣的绣球等等;小伙子们从圩市上买好的手镯、毛巾、梳子、绒绳等等。圩期一到,人们便早早起床,盛装艳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四面八方,踏歌而来。歌圩上,货摊成行,你买我卖,熙熙攘攘;唱歌听歌,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歌圩上的歌,主要的是情歌。青年男女们通过情歌对唱,交流思想,表白心迹,相互了解,联谊择偶。除此,还通过盘歌对唱的形式,唱历史歌、故事歌、生产歌、风俗歌、生活歌,以及有关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等歌,互相娱乐,增进友谊,继承传统,传播知识。这各种各样的歌,有一部分是传统的歌,其中许多是有口皆碑的优秀作品,而很大一部分,则是歌手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关于歌圩活动,历代汉文古籍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邝露的《赤雅》、朱辅的《溪蛮丛笑》、闵叙的《粤述》、赵翼的《粤滇杂记》等及各地史志,均有记述文字,历代文人亦多有以歌圩为题创作的诗作,如蒙获珠的《歌圩怀俗诗》:“男女成群似集麋,长歌短袖乐殷殷;此等竞媚争妍态,江汉遗风郑卫伦。”然而,历代反动统治者却对歌圩视若洪水猛兽,明令查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壮族人民获得了翻身解放,歌圩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愈来愈紧密地与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结合,以新的面容和姿态出现在壮族村寨。“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圩活动又被当作“四旧”而遭禁止。粉碎“四人帮”后,近几年来,由于各地人民政府的重视,传统的歌圩活动又普遍得到恢复。 洪玲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12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