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小说林》缘起
释义
《小说林》缘起

近代小说理论文章。觉我(徐念慈)撰。初刊于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小说林》第1期(创刊号)。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1960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黄霖和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册(1985年5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1989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均收录此文。

作者首先对古人和今人对于小说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了质疑。“夫我国之于小说,向所视为鸩毒,悬为厉禁,不许青年子弟稍一涉猎者也”;今“乃一反其积习”,“无有文野智愚,咸欢迎之”。作者认为这“是今日小说界所宜研究之一问题”。但本文并未作出明确答复,直到次年(1908),作者才在其《余之小说观》一文中,对这一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昔冬烘头脑,恒以鸩毒霉菌视小说,而不许读书子弟一尝其新,是不免失之过严;今近译籍稗贩,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咸惟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失当。余为平心论之,则小说固不足生社会,而惟有社会始成小说者也。”他纠正了梁启超等人一味夸大小说的社会功能的形而上学观点,阐明了小说实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观点,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是对近代小说理论的一大贡献。

此文的另一贡献,是作者运用黑格尔、邱希孟的美学理论,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他明确指出:“所谓小说者,殆合理想美学、感情美学,而居其最上乘者”。并进一步论证了小说的5大特征:其一,小说能“满足于吾人之美的欲望,而使无遗憾也”;其二,小说的感染力“在具象理想,不在于抽象理想”;其三,小说的“形象”能引起人的“快感”:其四,小说具有“形象性”,而“形象者,实体之模仿也”;其五,小说表现“理想化”的事物,而“理想化者,由感性的实体,于艺术上除去无用分子,发挥其本性之谓也”。其论述有点杂乱和重复,个别观点也不尽正确,说明徐念慈的美学知识尚处于幼稚阶段。但他较早地从美学角度对小说的个性、典型化、形象性、美感作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当时的小说理论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0-39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