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毗伽可汗碑 |
释义 | 毗伽可汗碑 古突厥卢尼文碑铭。建于公元735年。属突厥汗国时期。新旧《唐书》有详细记载。毗伽可汗(684—734),后突厥第三代可汗,颉跌利施可汗子,阙特勤之兄,名默棘连,亦作默矩。唐开元四年(716)即位,称“圣天毗伽可汗”。碑文主要是赞颂毗伽可汗功绩,行文严整,堪称历史散文(一说英雄叙事诗,尚无定论)。韵散相间为其公认文体特点。碑文为唐朝派遣工匠所刻。1面汉文,3面及1棱面为古突厥文。突厥文铭文出自阙特勤之侄药利特勤之手;汉文则为唐玄宗所撰。此碑与阙特勤碑、暾欲谷碑等发现于蒙古高原北部的其它碑铭,同被公认为突厥诸部族的最古文学作品。1889年为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发现于鄂尔浑河流域的和硕柴达木湖畔,因而亦称“和硕柴达木碑”。1893年,丹麦学者汤姆森解读了古突厥语碑文;1894年在哥本哈根正式出版。同年俄国学者拉德洛夫据此发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转写并德文译文;1895年又对碑文做了补正。1896年汤姆森再次刊布拉丁字母转写并发表法文译文。 刘宾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55-435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