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凭箜篌引 |
释义 | 李凭箜篌引 唐代七言古诗。李贺作。在诗人自己编成的诗集中,列于卷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期间。李凭是中唐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顾况有《李供奉弹箜篌歌》、杨巨源有《听李凭弹箜篌二首》。李贺此诗想象奇特,形象诡丽。诗人借助一系列与音乐有关的典故,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活动,转化成具体的物象,构成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诗歌没有对李凭的高超技艺作直接描述,而是浓墨渲染其神奇的艺术效果,使人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此诗为唐代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批注此诗,认为“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薛天纬,任一鸣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65-276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