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
释义 |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25年至1926年间,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围绕着当时先后发生的“女师大事件”、“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等重大事件,展开一场论争。语丝派作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其教育当局,热情肯定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则诬蔑青年学生,诬蔑鲁迅等人在暗中鼓动学潮,以“达到特殊的目的”(《西滢闲话》)。鲁迅抨击了他们的造谣伎俩,指出: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现代评论派作家“自在黑幕中,偏说不知道;替暴君奔走,却以局外人自居;满肚子怀着鬼胎,而装出公允的笑脸”(《并非闲话》)。揭露了他们作为北洋军阀政府帮闲的本质。现代评论派还辱骂鲁迅和支持女师大学生正义斗争的教员为“土匪”、“学匪”。鲁迅撰写《“公理”的把戏》等文予以回击。林语堂发表《祝土匪》一文揭露他们“将真理卖给大人物”的本质,赞颂坚持真理的“土匪傻子”。现代评论派在公允调和的幌子下,嘲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徐志摩公然说,“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是“猜忌与分歧的现象”,广大人民高喊这一口号是“可叹而可笑”的行动(《罗曼罗兰》)。陈源还讥讽向帝国主义喊打的人们说:“打!打!宣战!宣战!这样的中国人,呸!”(《西滢闲话》)鲁迅则针锋相对地斥责道:“这样的中国人,呸!呸!!!”(《并非闲话(二)》)现代评论派污蔑语丝派对他们的反驳是报“睚眦之仇”。鲁迅指出,他与现代评论派之间的论争,“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1934年5月22日致杨霁云函)。周作人说,他之所以批驳陈源,是因为陈“捧无耻的章士钊,做那无耻的勾当”(《论并非睚眦之仇》)。这一场论争,是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与自由资产阶级作家之间在政治、文化上的论争。在以鲁迅为代表的语丝派作家有力的驳斥下,现代评论派要求“带住”(徐志摩致李四光信),以失败而告终。 潘颂德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7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