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语丝社 |
释义 | 语丝社 现代文学社团。1924年10月,孙伏园辞去《晨报副刊》编辑的职务,鲁迅等也相继退出,不再为该刊写稿,11月14日另行在北京创办了《语丝》周刊。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清、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等16人邀约为长期撰稿人。这些人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统一的宗旨,思想倾向、文艺观点各不相同。在文章的风格上,鲁迅犀利而深沉,周作人和平冲淡,钱玄同明快激烈,各人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所约定的16位长期撰稿人中,有的始终未写过稿,而且实际上《语丝》的撰稿人是不断增加、变化的,社员与非社员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语丝》创刊号上的《发刊词》说:“我们所想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我们个人的思想尽自不同,但对于一切卑劣与专断之反抗则没有差异。”他们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们的权威,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它的多数成员运用杂文小品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逐渐形成了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的事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同上)的共同趋向,因而有“语丝派”之称。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他在《语丝》上发表了后来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杂感以及散文诗《野草》。以鲁迅为首的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社员,在1924年末因驱溥仪出宫而引起的跟“遗老遗少”们进行的斗争中,在1925年“五卅”之后动员舆论反对日、英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在1926年揭露段祺瑞政府“三·一八”血腥屠杀的斗争中,语丝社一直站在进步阵营方面。围绕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语丝社和现代评论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揭露了它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在这一系列的斗争中,《语丝》形成了一种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体散文为主要形式,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1926年5月以后,主要成员林语堂、鲁迅、孙伏园、川岛等先后南下,次年10月24日,《语丝》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禁,从155期开始移至上海出版。1927年以后,《语丝》曾围绕“革命文学”问题与创造社进行论战。《语丝》的后期,有关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字减少,相对削弱了那种“毁坏旧物和戳破新盒子”的“突击之力”。《语丝》在上海出版期间,先后由鲁迅、柔石主编。1930年3月《语丝》停刊,该社的活动遂告结束。 李怀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7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