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庄周 |
释义 | 庄周 (前369?—前295?)战国思想家﹑散文家。字子休,后人习称庄子,唐玄宗时尊为南华真人。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其事迹简略,后人考辨甚多。今人曹础基《庄子浅论》比较众说,详为分析。略云庄子尝为漆园吏,其先世或为宋国贵族。学博而识高。楚威王闻其名,遣使聘之为相。庄子辞以不为祭祀之牺牲。家贫,尝游于魏,借粟于监河侯。衣弊履穿,见魏惠王。与惠施善,时相论辩。惠施为魏相,庄子往见,自比鹓𬸅之高洁而比惠施为食腐鼠之鸱。终身不仕,聚徒授业。后病卒。年约七十余。 《史记》称庄子于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学上承《老子》,以“道”为自本自根﹑无为无形﹑无始无终又无所不在。以此引申,主万物齐一,虚静无为,逍遥自得。故其避世遁世,实为愤世疾世。 《老》﹑《庄》思想,影响于传统文化者仅次于孔﹑孟。魏﹑晋二代,且曾风靡上层社会。庄子于美学﹑文学,主“以天合天”(《达生》)﹑“大美而不言”(《知北游》)之论,力追自然﹑素朴﹑恬淡之美。《庄子》书非特为道家经典,亦为散文杰作。《天下》篇自言其文,“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又言其书瑰玮,其辞諔诡。《史记》称《庄子》文“洸洋自恣以适己”。借助寓言﹑重言,意出言外,怪生笔端,谑弄讽嘲,机趣横生,绘声状物,如在目前,于哲理中见抒情,似不经意而成绝作,是为《庄子》散文特色。刘熙载《艺概·文概》称:“文之神妙,莫过能飞。庄子之言鹏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皆非过誉。后世大家,如陶渊明﹑李白﹑苏轼以至曹雪芹,莫不受其影响。 《史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录作五十二篇。今存《庄子》分内﹑外﹑杂篇,计三十三篇,已非汉人所见之旧,当是晋人整理删定。至各篇真伪,宋代即聚讼纷纭,近代学者多以为内篇出庄子之手,外﹑杂篇有庄子自作,但多为弟子后学补缀。今存注本,以郭象《庄子注》为最早,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通行本。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用力甚勤,为学者常用参考之书。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庄子浅注》,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