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宓 |
释义 | 吴宓 (1894—1978)原名玉衡,后改名陀曼,又改宓,字雨僧。陕西泾阳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陕西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中学部肄业,并与表兄胡文豹﹑文骥﹑文犀兄弟等创办《陕西杂志》。宣统二年(1910)考取游美第二格学生,入清华学校就读。1916年夏毕业,因未能通过体育考试,故未能与丙辰级毕业生一起留美,留清华学校任文案处翻译及文牍职事。1917年赴美,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插入文科二年级。1918年暑假,转入哈佛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师从美国文学批评家白璧德。1921年6月毕业,得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和外语系教授等职务。1930年赴欧洲,先后在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巴黎大学等处听课游学,并至意大利﹑瑞士等国观光游览。1931年归国,仍回清华任教。1922至1933年间,兼任《学衡》杂志总编,1928至1934年间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1938年以后,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武汉大学﹑重庆湘辉文法学院,任教授。1952年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历任外文系主任﹑中文系教授。1976年回陕西泾县养病,1978年卒于西安。 吴宓学贯中西,知识广博,人称“活字典”。通十余种外国语言,常用者约五﹑六种。工诗,擅词曲,论者谓其诗“熔冶中外,自铸伟词。苟非通才,孰肩此任”(缪钺《吴宓诗集·序》)。其“在《学衡》﹑《文学副刊》上发表过不少运用比较文学观点的文章。他介绍西方的诗歌﹑文学理论,大都联系到中国文学,尤其是在清华大学开设‘中西诗比较’的课程,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冯至《我所知道的吴宓先生》)。有《吴宓诗集》(附传奇《陕西梦》﹑《沧桑艳》)行世。1912年暑假,曾与汤用彤合著长篇章回体小说《崆峒片羽录》,已成三万余言,未刊行,1923年10月因搬家将原稿遗失,遂无传本。其诗词续集稿本及遗稿《雨僧日记》﹑《吴宓自编年谱》将于近期出版。1990年在陕西召开“吴宓国际讨论会”,筹划出版《吴宓文集》。生平事迹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吴宓与汤用彤》(载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周锡光《追记吴宓教授》(《龙门阵》1990年第三期)﹑冯至《我所知道的吴宓先生》(载《光明日报》1992年5月2日)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