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章士钊 |
释义 | 章士钊 (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青桐﹑秋桐﹑孤桐﹑无卯。湖南长沙人。桐城文士吴保初女婿。少好文辞。初读书于长沙东乡老屋。光绪二十七年(1901),借读于武昌两湖书院。次年,考入南京陆师学堂。时上海南洋公学掀起罢学风潮,其于南京响应,率学生三十余人赴沪,加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张继﹑邹容。二十九年,由章太炎推荐,任《苏报》笔政。曾为邹容《革命军》题签,并以“爱读革命军者”笔名,于《苏报》发表赞扬《革命军》评论。《苏报》被封,与何梅士﹑张继﹑陈去病﹑陈独秀﹑苏曼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三十年,因万福华刺王之春案涉嫌被捕。三十一年,赴日留学,以烂柯山人笔名写小说《双枰记》。三十四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大学学政治及逻辑。宣统三年(1911),归国,任总统府顾问及参议员。旋即主编《独立周报》,自命“袖手旁观人”,学英国文人艾狄生,“出其凌空之笔,描写政治社会种种状态”(《发端》)。1914年,袁世凯称帝,撰文声讨。事败,亡命日本东京,创办《甲寅》月刊,撰文讨袁。1924年,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1925年,《甲寅》复刊,改为周刊。1930年后,在沪任律师。1949年国共和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及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1973年在香港病故。自言“夙好柳子厚文”(《文论》)。又因其留学英国,学政治兼攻逻辑,其文“精密﹑繁复,有点欧化的倾向”(陈炳堃《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黄远庸评其文曰:“非惟名理通论,足以抉发隐微,生人哀感,即其文体组织,符于理论,亦足为一大改革家”(《黄远生遗著·致甲寅杂志记者》)。著有《甲寅杂志存稿》﹑《长沙章氏丛稿》﹑《逻辑指要》﹑《柳文指要》等。生平事迹见《甲寅杂志存稿》及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等。(牛仰山)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