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约 |
释义 | 沈约 (441—513)南朝宋﹑齐﹑梁诗人﹑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南)人。父璞,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为孝武帝刘骏所杀。约时年十三,逃窜他乡,遇赦得免。流寓孤贫,发愤向学。昼之所读,夜即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明帝泰始间,起家奉朝请,为郢州刺史蔡兴宗记室,生活放荡。又随兴宗转荆州,兴宗卒,为晋熙王刘燮法曹参军,兼记室。入为尚书度支郎。齐高帝建元初(479),为征虏将军萧长懋记室,带襄阳令。武帝永明元年(482),萧长懋立为太子,沈约入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校四部图书,甚见赏识,清晨入见,谈论不倦,日倾西始出。又为竟陵王萧子良所赏,为“竟陵八友”之一,时在西邸与诸文士饮宴赋诗。历官太子家令﹑中书郎﹑太子右卫率﹑御史中丞。受诏撰作《宋书》。永明末,文惠太子萧长懋卒,萧子良失宠。齐武帝卒,子良亦忧惧而卒,其门下文士多遭诛杀斥逐。隆昌元年(494),沈约出为东阳太守,途中及在任作山水诗多篇,《八咏诗》亦为此时所作。齐明帝建武三年(497),征入为五兵尚书。时谢朓出为宣城太守,与约有诗酬答。明帝卒,东昏侯萧宝卷即位(499)。次年,以母老为辞,表求解职,不许,改官司徒左长史﹑南清河太守。《怀旧诗》九首当即作于此时。 萧衍亦为“竟陵八友”之一,在雍州拥兵自重,渐成代齐之势。永元三年(501),萧衍率兵东下,攻入建康。沈约与范云多方劝进,大为衍所信赏。次年,萧衍代齐,授约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约又劝衍杀齐和帝。天监二年(503),丁母忧,萧衍亲临吊唁。三年,夺情起为丹阳尹。服阕,迁侍中。萧衍为太子萧统精选东宫僚属,乃以约为太子詹事,迁寻尚书令﹑领太子少傅。约自以久处高位,欲求三公,而终未如愿。求外出,又不见许,乃立宅东郊,作《郊居赋》,自谓托情鱼鸟,以斯终老。寻加特进。性好典籍,聚书至二万卷,与任昉﹑王僧孺同为当时藏书家。尝侍梁武帝宴,有妓师为文惠太子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曰“惟识沈家令”。病,梦齐和帝以剑断其舌,大恐,命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与己无涉。武帝闻之怒,约惧,天监十二年(513),卒官。年七十三。谥曰隐。 沈约历仕三朝,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官高望重,俨然文坛领袖。又好奖掖后进,不遗余力,王筠﹑何逊﹑刘勰﹑谢举﹑何思澄等均得其称赏。时谢朓工诗﹑任昉工文,约兼有而不能过。今存诗作数量甚多,除拟古乐府外,多为应制﹑侍宴所作,而以摹山范水及抒写离情别绪之诗最为传诵。诗风平稳工整,上继鲍﹑谢,下开齐﹑梁。《诗品》列入中品,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云:“家令诗,较之鲍﹑谢,性情声色,俱逊一格矣。然在萧梁之代,亦推大家。以边幅尚阔,词气尚厚,能存古诗一脉也。”其诗作当世即传入北朝,为邢劭等所宗。其文存者仅十之二三,各体兼擅而乏名作。 沈约著述极富,尤以历史著作为多,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宋书》今存,为二十四史之一。又有《迩言》﹑《谥法》﹑《文章志》﹑《俗说》﹑《杂说》﹑《袖中记》﹑《珠丛》等。又尝为阮籍《咏怀诗》作注,见《文选》李善注引。文集一百卷,均佚。明人辑其遗文为《沈约集》,有沈道初刻本﹑薛应旂《六朝诗集》本;张溥辑《沈隐侯集》,谓“仅存十三”,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于其诗文又续有辑补。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