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介绍和影响
释义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介绍和影响

现代文学运动。中国对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介绍,始于1908年发表的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1914年陆镜岩的专论《伊蒲生(易卜生)之剧》发表,介绍了他的《玩偶之家》(《娜拉》)、《群鬼》、《人民公敌》和《海上夫人》等11部剧。同年春柳社在上海演出《娜拉》,这是易卜生剧本在中国首次演出。1918年,《新青年》杂志出版了“易卜生专号”,刊出了《娜拉》、《人民公敌》和《小艾友夫》3个剧本,登载了胡适的著名论文《易卜生主义》和袁振英的《易卜生传》,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嗣后又有《群鬼》和《海上夫人》译本问世。1921年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易卜生集》两卷,收有《娜拉》、《群鬼》、《人民公敌》、《青年同盟》和《建筑师》5个剧本,译者为毕生致力于易卜生作品翻译的潘家洵。自“五四”以后,易卜生剧本长期在我国上演,历久不衰。介绍到我国的易卜生作品,主要是他中期的社会问题剧,其中《娜拉》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剧作。茅盾指出:“易卜生和我国近年来震动全国的‘新文化运动’是有一种非同等闲的关系,六七年前《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曾把这位北欧大文学家作为文学革命、妇女解放、反抗传统思想……等新运动的象征。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青年心胸中,传述于青年的口头,不亚于今日之下的马克思和列宁。”(《谈谈〈玩偶之家〉》)

张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2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