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战斗的素绘 |
释义 | 战斗的素绘 现代报告文学集。以群编选,重庆作家书屋1943年11月出版。1946年2月重版时改为《南京的虐杀》。书前有以群的“代序”《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原载《中苏文化》第9卷第1期),书后有编者的《后记》。收作品12篇:慧珠的《在伤兵医院中》(原载《烽火》第9期)、曹白的《杨可中》(原载《七月》第2集第2期)、东平的《第七连》(原载《七月》第1集第6期)、S·M的《斜交遭遇战》(原载《七月》第5集第3期)、倪受乾的《我怎样退出南京的》(原载《七月》第3集第5期)、汝尚的《当南京被虐杀的时候》(原载《七月》第2集第2期)、于逢的《溃退》(原载《文艺阵地》第2卷第5期)、黄钢的《开麦拉前的汪精卫》(原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4号)、荆有麟的《火焰山下的一天》(原载《文艺阵地》第3卷第2期)、夏蕾的《生产插曲》、沙汀的《通过封锁线》(原载《中苏文化》第9卷第1期)、魏伯的《塞行小记》(原载《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1日)。 这些作品广泛地反映了抗战初期国内各条战线的情况。其中《在伤兵医院中》报导了上海女学生激于爱国热情,自愿到伤兵医院服务的情况。《杨可中》描写在难民营工作的青年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七连》和《斜交遭遇战》表彰军队中指战员的爱国热情和勇敢的作战精神,同时也提出战略上的令人思考的问题,对国民党上层的消极抗战表示不满。《我怎样退出南京的》和《当南京被虐杀的时候》以作者自身的经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野蛮屠杀,反映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溃退》报道从各地转移到武汉的难民的困境和他们对家乡游击队战斗的怀恋。《开麦拉前的汪精卫》揭露汉奸丑类的真面目。《火焰山下的一天》和《生产插曲》等,反映了后方的生产建设。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们“不断地追求着文学的技术和手法底改进”,逐步摆脱了抗战初期报告文学只注重事件的记录的写法,转向“以人物为主体”的描写,显示着报告文学的深入与提高(以群《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 王耀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3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