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桐城派 |
释义 |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最初由清代初期与中叶之际的古文家方苞创立,中经刘大櫆,至姚鼐而达到顶盛时期,蔚为风气。方苞、刘大櫆、姚鼐3家在年代上各相隔一个辈份,但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3家在古文理论方面递相承续,日趋完善,以姚鼐最为系统,也最具代表性。他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结合,要求古文创作符合封建正统的道德规范,具备丰厚扎实的学问根底,运用传统规矩的形式技巧,总起来就是一归“雅正”。这种理论是清代初期特别是清代中叶特有的封建思想文化统治以及考据学风盛行的产物。它既有某些合理的因素,也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在古文创作上,他们基本上都按照这种理论去实践,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当时以桐城作家为主干,兼及其他地方的许多古文家,形成了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古文流派。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初的桐城文学家钱澄之乃至明代江苏昆山的古文家归有光。姚鼐之后,它的重要作家除了桐城的方东树、姚莹、吴汝纶等人以外,还一直影响到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江苏通州的范当世等人。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前后绵延长达二三百年之久。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才渐归于寂。近人刘声木曾撰《桐城文学渊源考》一书,从中可以了解该派各个时期的作家及其发展情况。桐城派在诗歌方面也自成系统,同样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流派。 后世对桐城派的研究很多,出版过不少专著和论文集,但多侧重于古文研究。 朱则杰,徐业业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87-468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