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衍《赛金花》的演出和讨论 |
释义 | 夏衍《赛金花》的演出和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夏衍的7场话剧《赛金花》初载于1936年4月1日上海《文学》月刊第6卷第4期。同月16日,剧作者协会召开关于该剧的座谈会,与会有凌鹤、章泯、张庚、尤兢(于伶)、陈明中、旅冈(卢豫冬)、贺孟斧、周钢鸣等人。会上,大家认为该剧是“建立国防戏剧”口号提出后最早出现的“一个很成功的作品”,其成功主要表现在揭露了“满清官场的腐败”,以“批判的态度来整理这历史题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三方面。同时,也对该剧提出了批评,有的认为作者未将主题搞清楚,不明白是以赛金花个人还是以庚子事件作主题;有的认为尚未充分表现出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有的表示不应对赛金花“给予过多的同情”;有的则指责剧本“讽刺过分”、“太漫画化”(《〈赛金花〉座谈会》)。嗣后,夏衍撰文表示,他写此剧是想“揭露汉奸丑态,唤起大众注意‘国境以内的国防’”(《历史与讽喻》),至于同情赛金花,是因为“她多少的还保留着一点人性”(《〈赛金花〉余谈》)。同年11月,该剧由四十年代剧社在上海公演,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当月22日,上海《大晚报》学艺部召开专题评座,就该剧的剧本、演出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会有钱亦石、阿英、沈起予、夏征农、柯灵、郑伯奇、崔万秋等人。沈起予认为该剧无论从哪一点说都是优秀的,是近年来少有的剧本。夏征农认为该剧在揭露官僚方面最为成功,但将赛金花写成爱国志士,却不够妥当。会上还有人批评该剧“不够大众化”。同年12月,茅盾发表《谈〈赛金花〉》一文,认为该剧存在着“未把握到中心”的失误。在此期间,郑伯奇、田汉、阳翰笙、寒峰、周煦良等人均曾撰文参与讨论,文章散见于《文学界》、《文学杂志》、《女子月刊》等刊物。《女子月刊》还出版了“赛金花特辑”。1937年2月,《赛金花》在南京上演时被人捣乱,并被国民党政府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由禁演。 顾智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78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