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复社 |
释义 | 复社 明末文社。其首领为张溥、张采。《明史》卷288《张溥传》介绍说:“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已而采官临川。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四方噉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复社成立于崇祯二年(1629)。复社之盛,乃由各社合并而成,恰如陆世仪《复社纪略》卷1所记载:“是时,江北匡社、中洲端社、松江幾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各分坛坫,天如乃合诸社为一,而为之立规条,定课程。”复社刚开始成立的目的主要是论文,也就是切磋八股。一些意在登龙者也纷纷入社,如水之赴壑。入复社者几遍全国,云南、贵州等僻壤地区,也趋赴恐后,惟北方入社者较少。而复社确能帮助入社者科举,恰如陆世仪《复社纪略》卷2所云:“溥奖进门弟子,亦不遗余力,每岁科两试,有公荐,有转荐,有独荐。……复值岁科试,辄私拟等第名数。及榜发,十不失一。所以为弟子者,争欲入社,为父兄者,亦莫不乐其子弟入社”。复社盛时还举行会盟,共有三次,吴江大会(1629)、金陵大会(1930)、虎丘大会(1633),可谓声气遍天下,张溥死后,复社声气渐弱,但仍很活跃。明末吴应箕能联络众多复社成员反对阮大铖:“阮大铖以附珰削籍,侨居南京,联络南北附珰失职诸人,劫持当道。应箕与无锡顾杲、桐城左国材、芜湖沈士柱。余姚黄宗羲、长洲杨廷枢等,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列名者百四十余人,皆复社诸生也。”可见,复社大多数成员较有正义感(《明史》卷277)。复社的影响直到清顺治年间厉禁,才遂渐消失。无庸讳言,由于参加复社人数甚夥,其中也有些逐臭慕羶之徒混迹其间。 殷补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40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