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石道人诗说 |
释义 | 白石道人诗说 宋代诗论著作。又称《白石诗说》或《姜氏诗说》。1卷。姜夔著。书前小序称此书出自南岳云密峰一隐居老者之手,实为托辞。《诗说》篇幅短少,多附于姜夔的词集或诗集;《学海类编》、《历代诗话》、《学诗津逮》、《萤雪轩丛书》等多种丛书亦曾收录。 《白石道人诗说》不同于一般以纪事、考据、品评为主的“诗话”,29则均为直接讲解诗法、阐发诗理之语,有着较重要的理论价值。书后跋语说明了本书的宗旨:“《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我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书中内容由浅及深,既有供初学者研习的具体“诗法”,又有供造诣较高者体悟的精妙诗理。书中强调:“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过。”并就诗歌创作的篇章结构、措辞对仗、说理用事、体物写景等技巧问题,分别做了简明的解释。这部分主张似与江西诗派接近。然而,书中更重视在掌握“诗法”的基础上,通过“自悟”而理解诗歌的真正“妙”处,领会诗歌最深邃的艺术规律,即所谓:“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关于诗歌的“妙”处,书中标榜含蓄不尽和自然天成。其一则讲:“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 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另一则列举“诗有四种高妙”,即“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和“自然高妙”,而以“非奇非险,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这些见解完全超越了江西诗派的藩篱。 在宋代诗歌理论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白石道人诗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考》称:“此书论诗,脱尽恒蹊,在当时诗话中,亦确能独树一帜,于江西诗论披靡一世之后,《沧浪诗话》尚未流行之前,欲于诗话中窥当时诗论转变之迹者,当推此书矣。”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04-160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