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黎·穆塔里甫 |
释义 | 黎·穆塔里甫1922—1945 现代诗人。维吾尔族。生于伊犁尼勒克县一个宗教职业者家庭。从小喜欢民谣、谚语、民间故事。1932年到伊宁市塔塔尔小学读书,后进入俄罗斯中学,开始阅读俄罗斯、苏联文学名著,这对他日后创作产生很大影响。1937年,在当时维吾尔族诗人安尼瓦尔·纳斯尔等的帮助下,开始在《伊犁日报》发表诗作。1938年16岁时,写出成名作《中国》,表现了在祖国遭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危急关头一个爱国青年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1939年秋他来到乌鲁木齐,进入省立师范学校学习。1941至1943年在《新疆日报》社工作。受到当时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的影响,开始阅读革命书刊,并写下了大量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战斗诗篇。代表作有短诗《直到红花铺满宇宙》、《五月——战斗之月》、《当突破黑夜留下足迹的时候》,长诗《爱与恨》,诗剧《奇曼古丽》、《暴风雨后的太阳》、《战斗的姑娘》等,以及不少评论、杂文。1942年秋,军阀盛世才撕下进步的假面具,投靠国民党,逮捕共产党人。这时,他写下了《给岁月的答复》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犀利的笔触愤怒谴责了黑暗势力的倒行逆施。1943年,他被迫调往阿克苏报社工作,在那里创办《南风》文学副刊,用“凯依纳姆·乌尔克西”(意为激流)的笔名写作,发表了《幻想的追求》等感情深挚的诗篇。他还根据民间故事改编上演了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剧《塔依尔—祖赫拉》。并继续写他在乌鲁木齐已经开始的长篇小说《越过达坂》。1944年秋,新疆爆发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民主革命。诗人和一批进步青年组织了“东土耳其斯坦星火同盟”,声援三区革命。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1945年9月18日惨遭杀害,时年23岁。他短暂的一生是爱国者战斗的一生,“他的诗在我国多民族的诗圃里是一朵放着异彩的花”(萧三《一朵放着异彩的花》)。 陈柏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25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