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戏曲改编问题上的反历史主义倾向
释义
戏曲改编问题上的反历史主义倾向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开国初期,负责戏曲改革工作的杨绍萱错误地总结了1944年延安评剧院集体改编上演《逼上梁山》受到毛泽东表扬的经验,认为改编旧戏曲,就是要借古喻今,为了这一目的,可以不惜歪曲历史,随意篡改。他结合自己改编的神话剧《新天河配》、历史剧《新大名府》和《新白兔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认为改编就是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史”,特别是反映“劳动工具对人民生活的决定作用”。因而,“可以不管历史上的时代性”,把自己的概念、观念,现实的任务政策,随意加在这些神话剧或历史剧中,从而,使剧本带有“产生时代的时代性”。并且,进而认为“编剧本也是写文章,说理之文,非喻不醒,采取神话形式,也不过是设了一个譬喻”。

在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反历史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他的《新天河配》把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用来比附“抗美援朝,保卫世界和平”;《新大名府》把旧戏描写的卢俊义故事,强加上民族战争、阶级斗争、统一战线等观念;《新白兔记》把旧剧中一个无赖似的主人公,写成民族英雄似的人物。

艾青在195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谈<牛郎织女>》一文,首先批评了扬绍萱反历史主义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改编神话剧要严肃谨慎,尊重原有主题和基本观念,保持原有风格等正确意见。杨绍萱发表《论“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危害性——评艾青的<读《谈牛郎织女》>》一文进行粗暴的反驳。以后,马少波、陈涌、阿甲、光未然、何其芳相继发表文章批评杨绍萱的反历史主义倾向。由于杨绍萱顽固坚持错误立场,被撤销了戏剧改革的领导职务,这场斗争维护了1951年5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经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及社论《重视戏曲改革工作》的正确意见。

杨振昆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3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