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禧 |
释义 | 魏禧1624—1681 清初诗文作家。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因所居之处名勺庭,又被学者称为“勺庭先生”。宁都(今属江西)人。自幼随父读书乡里,11岁时即以时文得名。入清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山,筑室名“易堂”,援徒提倡古文。与兄际瑞、弟礼皆以文名世,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李腾蛟、彭士望、林时益等9人结生死之交,时号“易堂九子”。39岁后,屡次漫游江南,以文会友,遍交反清豪侠贤士,志图恢复明室。康熙十八年(1679)诏举鸿学鸿词科,以疾坚辞,两年后逝于扬州。魏禧有比较系统的文章理论,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他论文反对模拟前人,认为“今天下治古文众矣。好古者株守古人之法,而中一无所有,其弊为优孟之衣冠”(《宋子发文集序》)。除模拟之弊,魏禧提出积理与练识,认为只有具备洞察事理、不同流俗的远见卓识,才能提出精密之理;而“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天下兴亡大事。只要“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读书》),就能够写出别具一格、独立于天地之间的“奇文”。他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恢复明室为主题,尤其热衷于为那些崇尚民族气节的人事立传著文。如《江天一传》、《刘义炳传》、《大铁椎传》、《朱参军家传》等等。文笔简洁,叙事生动,议论人事,自成格局。宋荦《三家文钞序》称他的文章“踔历森峭而指事精切”。魏禧也有一些应酬之文失之粗疏庸滥,一些墓志有过誉之嫌。这些缺憾,王庆麟《书魏叔子集后》中有客观的评说。 魏禧有不少诗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对清兵南下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揭露尤深。如顺治十六年(1659)所作的《出郭行》、《入郭行》、《从征行》等。魏禧还有一些感叹世事、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如《登雨花台》:“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酬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诗风悲歌慷慨,苍古质朴,充满沉郁雄健之气。一些写景抒情之作,也“风致绝佳”(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听松庐诗话》)。如《春日绝句》:“棕鞋藤杖笋皮冠,落日春风生暮寒。竹外桃花花外柳,一池春水浸阑干。”“设色布景如画,其清空一气,又如话也,竟是唐人乐府神境”(裘君弘《西江诗话》)。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兵迹》各1卷。其文与兄弟之文合刻为《宁都三魏全集》。 徐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89-639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