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研究著作。
俊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初版,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中国文学传统以“抒情诗”为胜场,因此,有关“抒情诗”的体式与美学的分析讨论,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至于因应“抒情传统”而来的的批评和理论,尤其是“情景交融”的观念与美学,也称得上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要义之一。两者并观,可以抉发中国文学的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理想与意义。本书分别从历史的考察与理论的分析来探讨“情景交融”的问题,旨在能清楚而完整的说明“情景交融”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架构。全书共分5章:第一章《情景交融理论探源》,主要在于讨论“情景交融”与中国诗歌传统间的关系。本章附录《温柔敦厚释义》。第二章《情景交融的理论基础》(上),本章专论“比”、“兴”。考察“比兴”意义的转变及其美学旨趣。以为“比兴”有两层意义,就讽谕寄托一层看,“比兴”是从诗歌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来考虑诗人的创作意图与诗歌的效用;而就兴会感发一层看,“比兴”是就诗歌与情感表现、作者与读者的美感经验的关系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效果与美学价值。第三章《情景交融的理论基础》(下),本章专论“物色”与“形似”。第一节“物色”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第二节“形似”观念的发展与演变,第三节综论“物色”与“形似”的美学旨趣。指出六朝诗人所揭示“物色”“形似”的理论,为中国抒情传统引发出一条追寻、探析“情景交融”的美感经验的思考方向。第四章《王夫之诗学体系析论》,总结宋代以来出现的“诗话”形式的批评著作,讨论“情景交融”的理论架构与理论内容;把讨论的重点集中在王夫之的《诗广传》,《薑斋诗话》及其评选历代诗家的著作,尤其是王夫之所开展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的问题。末章《结论》,总结本书的题旨与研究方式,并检讨以往研究的成果。书末附《引用书目举要》。
何贵初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2-4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