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比兴
释义
比兴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周礼·春官》曰:“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比兴”之说,即源于此。汉儒解《诗》,均单言“比”“兴”,且着重于从美刺教化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如郑玄讲:“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六朝时代,文论家对“比兴”的认识有所深化,集中探讨了“比”、“兴”作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并始将“比兴”并称。刘勰《文心雕龙》专立《比兴》篇,所论虽未能全脱汉儒旧窠,然而其“比显而兴隐”、“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等见解皆有新意。钟嵘在《诗品序》中则另辟蹊径,称“文以尽而意有余也,因物喻志,比也”。又以“比兴”与“赋”对举。认为“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而“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到唐代,对“比兴”的理解又有新的变化。一些反对齐梁绮靡诗风,重视诗歌政教功用的诗人,大力标举“比兴”。如殷璠指责齐梁诗歌“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河英灵集序》)。柳宗元讲:“导扬讽谕,本平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则再主张、诗歌须体现“风雅比兴”,关乎“美刺兴比”,显然,他们强调诗歌要有“比兴”,实际是强调诗歌要有现实社会内容,有关涉政教的微言深意,要发挥美刺讽谕裨补时政的效能。自宋代以后,“比兴”的概念更频繁地出现于各种诗论、词论著作中。所论者常各有侧重或着眼于讽谕寄托的政治内容,或着眼于形象委婉的艺术表现;而两方面的合流,则使“比兴”成为儒家正统诗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今人研究“比兴”问题,多致力于剔除其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愚腐成分,发掘其所体现的诗歌创作中通过情感与物象的交融以创造审美意象的艺术规律。

金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