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声的中国 |
释义 | 无声的中国 现代文学评论文章。鲁迅作。最初发表于香港报纸(报纸名称及日期未详),1927年3月23日汉口《中央日报》副刊转载。该文指出当时的中国是个无声的中国。因为中国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古老的内容。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等于零。结果是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象一盘散沙。为了改革这无声的中国,胡适曾倡导文学革命,主张说现代活人的话,做容易懂的文章。但单是革新语言文体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所以要有思想革新、社会革新。 该文主张要使僵死的中国复活,就要说现代的话,说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表白出来。不要怕别人说幼稚,幼稚会生长成熟,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要先将中国变为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实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只有声音是真的,才能感动中国和世界上的人,才能在世界中生存。“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3-51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