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黄遵宪1
释义
黄遵宪11848—1905

近代诗人。字公度,别署人境庐主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今梅州市)人。其高祖黄润由小贩起家为典当商人,其后世代经商。其父黄鸿藻为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官户部主事和广西思恩府知府。黄遵宪4岁入塾读书。10岁以塾师命题《一览众山小》作诗,中有“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己亥杂诗》自注)之句,一鸣惊人,饮誉乡里。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第二次攻占嘉应,黄氏举家出逃。六年(1867)中秀才。十一年(1872)拔贡。光绪二年(1876)应顺天乡试中举。同年应聘为驻日使馆参赞,次年赴任。期间因受日本明治维新及卢梭、孟德斯鸠著作之影响,开始萌发维新思想,并着手撰写《日本国志》,以为中国之借鉴。尝谓“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己亥杂诗》自注)。八年(1882)春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时值美国掀起排斥华工运动,黄氏曾据理力争,使美方无词以对。同时对美国的党争不以为然,而倾向于君主立宪政体。十一年(1885)请假回国,完成了《日本国志》的写作。十五年(1889)任驻英使馆参赞,开始编辑《人境庐诗钞》。十七年(1891)秋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江总督张之洞以筹防需人,奏请调其回国。次年就任江宁洋务局总办,负责处理江西等5省教案。同年加入强学会,并倡议创办《时务报》。二十二年(1896)奉旨陛见,陈请光绪皇帝变法维新。二十三年(1897)改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员,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创设保卫局,并与梁启超、谭嗣同等创办时务学堂、《湘学报》、南学会、湖南不缠足会,以期开通民智,提高绅权,削弱官权。次年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国大臣,因病未能赴任。同年戊戌政变发生,得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之助而幸免于难,但被革职回籍。遂以读书著述、办学校、教子弟终其一生。

黄遵宪为诗颇有革新精神,自谓“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事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人境庐诗草〉自序》)。“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杂感》诗)主张“复古人比兴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人境庐诗草〉自序》),甚至方言俗语、外来词语皆可入诗。并响应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创作了不少新派诗,成为“诗界革命”中最有实绩的诗人。梁启超曰:“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高旭曰:“黄公度诗独辟异境,不愧中国诗界之哥伦布矣!”(《愿无尽庐诗话》)陈衍谓黄诗“惊才绝艳,人谓其濡染定盦,实则宗仰《晞发集》甚至”(《石遗室诗话》)。钱钟书曰:“近人论诗界维新,必推黄公度。《人境庐诗》奇才大句,自为作手。五古议论纵横,近随园、瓯北,歌行铺比翻腾处似舒铁云,七绝则龚定盦,取经实不甚高。语工而格卑,伧气尚存,每成俗艳。”(《谈艺录》)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日本国志》。

赵慎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291-529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