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城 |
释义 | 刘城1598—1650 明末清初诗文家。字伯宗,号存宗。江南贵池(今属安徽)人。明诸生。他好读书,家中聚书三、四万卷。 与同乡吴应箕相友好,同为复社领袖,号“贵池二妙”。清军攻入江南后,应箕起兵抗清,失败被杀。刘城为他料理丧事,并抚养其子。由于哀痛伤身,几年后去世。刘城诗文创作数量可观。其文稍嫌艰涩,不如诗歌流畅。其入清后的诗歌多写亡国之恨,如《哭史公》、《杜字》等,也有的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如《芦人谣》:“不量旧洲崩,只量新洲长。不向疏芦行,但向密芦丈。”“大吏量小吏,大胥量小胥。小胥量万户,量金不量芦。”揭露清初芦政弊端,语言浅显平易,针砭却相当深刻。著有《峄桐集》文10卷、诗10卷。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21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