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在新的崛起面前
释义
在新的崛起面前

当代文艺短论。谢冕著。初载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70年代末期,诗人不满足于伪善的诗、内容平庸形式呆扳的诗,试图作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突破,写出了一些“背离”传统的“古怪”诗,“我们不必为此不安,我们应当学会适应这一状况,并把它引向促进新诗健康发展的路上去”。回顾新诗走过的路,“五·四”时期的诗人们大胆吸收借鉴外国诗,致力于创新,进而出现了“五·四”最初10年的多流派多风格的繁荣。可惜的是,在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再没出现那种多流派多风格繁荣的气氛。新诗“六十年来不是走着越来越宽广的道路,而是走着越来越狭窄的道路。”30年代,40年代,50年代关于新诗发展的3次讨论都忽略了新诗借鉴外国诗的问题,片面强调民族化、群众化,带来了文化借鉴上的排外倾向,往往把民族化和群众化与维护传统的纯洁性联系在一起,凡不同于此的主张,一概被斥之为“背离传统”。传统是发展的而不是凝固的、孤立的、隔绝的。在重获解放的今天,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恢复新诗与世界诗的联系。因此,有一大批诗人,特别是青年诗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一批新诗人在崛起,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也带来令人瞠目的“怪”现象。对于习惯了新诗“传统”的人,当前这些为数不算太多的诗,是“古怪”的,于是,有些人则沉不住气,要急于加以“引导”或惶惶不安。作者认为应“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不习惯的东西,读不太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应当允许探索,一潭死水并不是发展,有风、有浪、有骚动才是运动的正常规律。作者强调,鉴于历史的教训,适应、容忍和宽容是有利于新诗的发展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激烈争鸣。它得到一些诗人和评论家的支持;也有人认为谢冕的观点“信口开河,似是而非”(宋垒:《诗歌评论要进行真理标准的补课》)。

张祥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88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