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丕祥
释义
王丕祥1926—

当代编辑家、作家。笔名沛翔。陕西绥德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57年秋任《延河》文学月刊第一副主编,主持编辑部日常工作。1959年任该刊主编。1971年下放陕西安康地区,任《安康日报》主编。1973年任《陕西文艺》主编。1977年《延河》恢复,仍任主编(至1985年)。

王丕祥长期主持《延河》编辑工作,前后近30年。由于他和编辑部同人的共同努力,《延河》在林立的文学刊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刊在文学界的影响与他们发现、扶植了许多文学人才和作品是分不开的。1958年王丕祥读到茹志鹃的《百合花》后很是欣赏,决定让编辑部小说组对作品的感伤情绪略作冲淡后刊出。这篇作品发表后受到茅盾的称赞和读者的好评,成为作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59年,马萧萧的长诗《石牌坊的传说》由杜鹏程介绍给编辑部。王丕祥读后认为有特色有份量,经编辑部认真讨论后请来作者反复修改。发表后反响强烈,使作为美术家的这位作者从此步入诗坛。

50—60年代,《延河》团结全国一大批作家为刊物撰稿,其中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吴强、李季、闻捷、贺敬之、雷加、魏钢焰、李若冰、碧野、张志民、玛拉沁夫等。在王丕祥的主持下,柳青的《创业史》首先由《延河》连载,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也首发于《延河》。这一时期《延河》发表过的重要作品还有《红日》《江姐》、《回延安》、《新结识的伙伴》、《沙滩上》、《夜走灵官峡》等等,其中若干作品经茅盾推荐而被《人民文学》转载。

70—80年代,王丕祥仍然重视通过刊物发现,扶植作者的工作,并走出新的路子。有些在创作上比较突出的尖子被以“借调”形式请到编辑部参加3个月至半年的编辑工作。让他们一个文学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写作,使其得到较快的提高。后来成为作家的路遥、京夫、叶延滨、白描等都曾在该刊当过这种义务编辑。80年代陕西形成一支相当规模的文学创作队伍,与《延河》编辑部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这支队伍中的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邹志安、李天芳、京夫、莫伸、王蓬、和谷、程海、李凤杰、梅绍静、闻频、子页、晓蕾、渭水等都已在文学界产生影响。他还以《小说月报》顾问的身份不断向该刊推荐《延河》的新人新作,京夫的《手杖》就是经他推荐被《小说月报》转载后而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1980年)。他同时十分重视文学评论。

王丕祥编辑工作之余兼事散文、评论写作,主要的有《三月的延安》、《红色首都》、《延安行》、《故乡的山》以及《光辉的十年》、《鲁迅论民族文学》等。

余斌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