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大巧
释义
大巧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大巧,即造诣最高的艺术技巧。本指技艺制作。语出《老子·四十五章》:“大巧若拙”。王弼注云:“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其《胠箧》篇云:“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老、庄这些论说的深层意旨,都是在阐发人类应完全顺应自然之道而不得稍许违逆的哲学道理。后世文论家们则将道家这一思想直接引入文艺审美理论中,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思想,即高度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鄙视和反对人功的雕琢造作。这种审美倾向在六朝时期已很普遍,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将广义的万事万物之“文”都归结为本于天然、并非外饰的“自然之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在《隐秀》篇中又强调文学的写作若“雕削取巧,虽美非秀。”同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则突出强调了诗歌创造要符合“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受他们影响,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则响亮地提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口号,这也成为有唐一代诗人及以后历代大多数诗人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后来叙事性的小说、戏剧文学出现,相应地在理论上也提出了推重天然的“化工”之美,而批评人为的“画工”之作。从理论渊源上看,这也是道家“大巧若拙”思想的延伸。当然,后世文论家在汲取老,庄这一思想时,都作了辩证的扬弃,即并非欣赏完全回归自然而不要任何人功的“拙”,而是在“若”字上作文章,主张最高的艺术技巧,是逼近自然,酷肖自然。如唐代皎然《诗式》提出:“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宋代黄庭坚《与王观复书》提出:“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提出:“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叶书山语:“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近代刘熙载《艺概》讲:“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他们都强调了“大巧”出于人功而逼近天然的文艺创作原则。

卢永璘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3-21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