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碧血花2 |
释义 | 碧血花2 现代3幕话剧剧本。魏如晦(阿英)著。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1939年写于上海;初刊上海《华美晨报·浪花》,后因报纸停刊,未刊完。上海国民书店1940年2月初版。列为“新艺戏剧丛书”、“南明史剧第一种”。1957年改为4幕剧,1980年4月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版《阿英剧作选》。1939年11月25日上海剧艺社在上海首演。导演吴永刚。后又拍成电影。剧本描写明末弘光时代,皇帝昏庸,权奸乱国。名士孙克咸文武全才,因见忌于权贵马士英、阮大铖,故意沉湎于秦淮河畔华舫曲院间,同名妓葛嫩娘相爱甚深。史可法在扬州殉难,南京危急,葛嫩娘勉其奋发,孙仍一笑置之。后南京沦陷,明将郑芝龙的弟弟郑洪逵,专程从福建赶来南京,请克咸赴闽共襄大事,克咸眷恋嫩娘,迟疑不决。嫩娘为促使克咸南下,毅然拔剑自刎,为克咸所阻,遂决定两人同时南下,在浙东举义抗清。后形势恶化,浙东危急,嫩娘到福建向郑芝龙求援,郑成功也一再劝郑芝龙派兵援助,但郑芝龙坐视不救,拒不发兵。孙、葛无奈退入深山。二年后,兵败被俘,被押往福州。嫩娘坚贞不屈,咬断舌根,唾血溅贼而死,克咸也慷慨殉国。剧本所反映的史实,在清朝修的《明史》中,全被略去。作者根据有关笔记资料写成,塑造了孙克咸、葛嫩娘誓死抗清的英雄形象。虽是历史题材,但剧中的特定历史情节,同沦为上海“孤岛”困境中的爱国人民,心心相印,引起强烈的共鸣。“他是通过具体的历史形象,来写出一个现实所需要的主题的”,“对唤起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敌情绪,起了很好的作用。”(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萧凌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11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