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东北沦陷区文坛关于象征诗的讨论
释义
东北沦陷区文坛关于象征诗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33年4月,赵梦园在大连《满洲报·星期》撰文评论东北新诗创作时,对沈阳《民报·冷雾》上的象征诗略有批评。冷雾社成员骧弟(马寻)即在《冷雾》周刊撰文予以反驳,从而引起一场论争。接着,梦园在《星期》发表《论东北诗坛》一文,指摘《冷雾》所登的象征诗是远离现实、内容空洞的文字游戏,艺术上也毫无可取之处,并讽刺他们是“用一种变态的畸形写法,弄成病态的象征化,然后再以香艳的‘朦胧纱’把写成的东西盖好,使人看不大清楚”。成弦在《冷雾》上发表《纪念〈冷雾〉一年》,申明他们的诗是“抒写情绪”的,就是要不带人间烟火味,不论别人如何反对,仍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此后,《民报·萝丝》、《抚顺民报·飘零》先后刊文支持《冷雾》周刊,而《满洲报·晓野》、长春《大同报·大同俱乐部》等则刊文支持《星期》副刊。最后,《冷雾》因受到大多数人反对,终于停刊。对于当时东北文坛形成风气的象征诗等创作倾向的批评与论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铁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4-136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