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总是热的 |
释义 | 血,总是热的 当代话剧剧本。宗福先、贺国甫著。初载《剧本》1980年第12期,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单行本。1983年改编摄制成电影在全国公映。该剧是话剧舞台上较早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作品,描写凤凰丝绸印染厂在生产落后、产品滞销、面临被淘汰的情况下奋起改革却遇到种种思想和体制方面的阻力而陷入困境的悲剧,从一个侧面生动而尖锐地揭示出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塑造了罗心刚这一较早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的改革家形象。罗心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率先起来改革,但他的改革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反而陷入各种习惯势力的包围之中。战友的僵化保守,妻子的安于现状,某些落后工人的自私狭隘,把人的手脚捆得寸步难行的不合理的旧体制等纠合起来,使得罗心刚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更为可悲的是,这样一个真心干“四化”的人,最后竟被送被告席。罗心刚并不屈服,不灰心丧气,他悲壮而执拗地宣称:“中国这架庞大的机器有些地方的齿轮咬死了,锈住了,可现在已经松动了,转得快起来了嘛,会越来越快的!——只要用我们的血当润滑剂”。罗心刚身上具有一种可称之为历史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的极可宝贵的品格,他的执拗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趋势,包蕴着不可战胜的内在精神力量。该剧借鉴了苏联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的“戏剧电影化”手法,既不分幕,也不分场,而是分17大段。段与段之间并不用幕的关闭来分割,而是用灯光的明暗来连接。原来戏剧概念中的“幕”与“场”显示着场影的固定,因此剧的每一段里的场景都利用灯光的明暗进行若干次转换。该剧的故事情节完全打破了话剧分幕分场、场景集中、前因后果、顺序发展的传统法则。作者将全剧分割成一系列电影镜头式的情节“单元”,然后依据电影的原则进行“剪辑”,因而戏剧的进展变成了电影式的运动。作者采用“戏剧电影化”的手法是为了表现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追求生活流般的自然场景,在广阔的空间上表现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新时代的创业者的内心世界,很有新意。 王新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0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