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涓流集 |
释义 | 涓流集 当代文艺论集。李子云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夏衍作序。本书是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集。收作者的论文和与作家讨论创作的通信15篇。其中,论茹志鹃的《清新俊逸,英姿挺拔》曾以《论茹志鹃》为题,《六十年代末期留学生中最颓废也是最现实的一群》曾以《国内人读〈傅家的女儿们〉》为题,谈张洁和李梨创作的两篇曾以同一题目收进作者的论文集《净化人的心灵》。《文如其人的宗璞》一文,着重分析了宗璞“文化革命”之后的短篇小说,指出其作品的意义是:“在揭示人生的不足或遗憾时,并没有散布失望情绪,而是让人去掉少年的幻想,勇敢地切实地面对人生”。《于平淡处振聋发聩》向读者推荐了青年作家叶之蓁的成名作《我们建国巷》,充分肯定了这个短篇对绝对平均主义危害性的批评。60年代初写的《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和《〈创业史〉第一部的矛盾冲突和思想意义》分别评述了长篇小说《红岩》和《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夕阳残照,断壁颓垣》介绍了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旅美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一颗燃烧的心》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家之所长》两篇阐述了老舍的话剧《茶馆》和巴金的散文《随想录》给人的启示;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所长,作家就能做出他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潜心著书的人》介绍了散文作家柯灵的为人与为文。《生活与创作》、《关于创作的通信》、《〈天云山传奇〉读后》3篇是与作家茹志鹃、王蒙和鲁彦周讨论他们创作成败得失的通信。与茹志鹃的通信往还各4封,信中认为:作品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它所“概括的社会内容,它所承载的思想容量,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大小,以及格调的高低”;与王蒙的通信各1封,认为王蒙创作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少年布尔什维克的心”。在致鲁彦周的信中,作者细致地剖析了《天云山传奇》一书中吴遥、罗群、宋薇和冯晴岚等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认为在冯晴岚的身上,体现了“一种谦逊,一种坚韧不拔的执著,一种为了真理甘于清贫而不怨的献身精神”,象她一样的普通人,“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骨”。 傅信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07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