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涛声
释义
涛声

现代文学期刊。周刊。1931年8月15日创刊于上海。听涛社(曹聚仁)主编。群众图书公司发行。1932年1月30日出至第1卷第25期后因“一·二八”战争爆发而暂时停刊。同年10月15日复刊,卷期续前,1933年11月25日出至第2卷第46期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而终刊。共出版82期。

该刊创刊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刊物以汹涌波涛之上噪鸦奋飞的图案作为《涛声》的标志,象征时代的大变动,表示青年为时代而呐喊。编者并说明《涛声》信奉“乌鸦主义,明知清早在人家的屋沿上乱叫,是要惹人家不高兴的,但我们怎能不叫呢”(第1卷第19期曹聚仁《我们的颜色》)。刊物以发表杂文、小品为主,兼有诗歌、漫画,作品大都紧密联系时事,冷嘲热讽,感时伤世,具有比较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讽刺特色。如李儵的《赤条条上阵》、陈思(曹聚仁)的《人民生命权》、重光的《暴力之余》等文,尖锐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对红军的污蔑造谣,抨击了反动军警屠杀爱国学生的暴行,呼吁全民抗战,抵抗侵略。刊物对当时萧伯纳来华、牛兰事件、丁玲失踪案、杨杏佛被刺案等重大社会新闻,发表了大量倾向鲜明的文章。《涛声》的办刊方针得到鲁迅的赞同,他曾以“罗抚”笔名投寄稿件,以后又应编者之邀,多次为刊物撰稿,其中主要有《“蜜蜂”与“蜜”》、《关于连环画》、《〈守常先生全集〉题记》、《悼丁君》等文章和诗篇。在《涛声》创刊两周年之际,鲁迅又写了《祝〈涛声〉》一文,肯定了这份专门为黑暗社会唱葬歌,以“乌鸦为记”的刊物,在反抗国民党强权政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明确表示:“我是爱看《涛声》的。”主要撰稿人还有:陈子展、黄芝冈、陶知行、魏猛克、茅盾、曹礼吾、周木斋、胡铭等。

陈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06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