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骈赋 |
释义 | 骈赋 赋的一种形式。也称俳赋,以句尾须押韵而别于骈文。“骈”即对偶;“俳”,因对句重对仗而亦具偶意。故赋称“骈”或“俳”,主要因其有韵而对偶之故。自曹丕《典论·论文》提出“诗赋欲丽”始,使赋家作赋讲究对偶,崇尚丽辞。魏晋诗赋家尤以陆机为代表,偏重辞采与对偶,“遂开出排偶一家”(沈德潜《古诗源》)。即使如此,魏晋骈赋,体制未严,只是基本对仗,两句成联;句式仍灵活用虚词,语气畅达,音韵、节律谐和,尚未论四声八病。至南朝齐梁间,赋家崇尚声律,通篇对偶,炼词熔典,渐趋四六,渐近律赋,对对偶,词藻、用事、声律的要求更严。关于骈赋,元人祝尧有一精要的阐述:“建安七子,独王仲辞赋有古风。 至晋陆士衡《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徐、庾继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失。此六朝之赋所以益远于古。”《古赋辨体》) 张永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5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