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苏洵
释义
苏洵1009—1066

宋代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苏洵从小不喜学习,直至27岁才发愤苦学。报考进士不中,于是把应考而写的几百篇文章全部烧毁,闭门读书,五六年后才下笔为文,顷刻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的推誉,认为贾谊刘向不过如此,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五年(1060)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因病死去,后追赠为光禄寺丞。有诗文集《嘉祐集》15卷传世。

苏洵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叶梦得《避暑录话》)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文章风格老辣简奥,议论圆转,兼有《战国策》的雄放和《韩非子》的峭劲,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继欧阳修之后,为宋文别开生面。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评论说:“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元丰类稿》卷41)他擅长史论、策论等议论文,《权书》中的《六国论》为其代表作,指事类情,洞彻明畅,用意在于以古事验之当世,指斥朝廷对西夏、契丹妥协的不当。他的《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论述韩愈和欧阳修等人散文风格的不同,也极有见地。《木假山记》托物寓意,写人才成长的千难万劫,颂扬凛然不屈、独立不阿的风操,是一篇优秀的小品,代表苏洵文风的另一方面。《古文观止》所收的《辨奸论》,是托名苏洵的伪作。据清代蔡上翔考证,是邵伯温出于党争的需要而伪造出来的。

孙映逵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672-267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