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韩愈
释义
韩愈768—824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退之。河南河阳(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3岁而孤,由长兄韩会及嫂郑氏抚养成人。韩愈从小刻苦为学,能通六经、百家之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后3试宏辞科制举不第。贞元十二年,被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辟为推官。贞元十五年又为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推官。贞元十七年至京师,为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拜监察御史,被幸臣谗毁,贬为连州阳山令。顺宗即位,改江陵法曹参军。宪宗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元和五年任河南令。元和六年,改职方员外郎。元和七年,又为国子博士。一年后,转比部郎中、史馆修撰。数年间又转考功郎中,迁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讨淮西藩镇吴元济,韩愈为行军司马,淮西平定后,以功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韩愈上表极力谏阻,几乎被杀。经裴度、崔群等人相救,贬为潮州刺史。不久,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召为国子祭酒。穆宗长庆元年(821),转兵部侍郎。次年,迁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长庆三年,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时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为维护和加强唐王朝的统治,宣传儒家思想,韩愈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与柳宗元一道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强调文以载道,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他反对模拟抄袭,主张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他还认为运用语言必须“文从字顺”,“因事陈词”,使“文章言语,与事相侔”,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上襄阳于相公书》)。韩愈不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且是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苏轼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他把古文运动的理论广泛运用于政论、杂说、书序以至祭文、墓志铭等各种体裁,所作名篇甚多,如《原毁》、《师说》、《杂说》、《张中丞传后叙》、《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韩愈的文风雄奇奔放,汪洋恣肆,正如苏洵所说“如长江大河,浑浩流传”(《上欧阳内翰书》)。韩愈的诗歌也别开生面,勇于创新。他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写诗,想象奇特,气势雄浑,形成了奇崛险怪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韩愈卒后,其门人李汉编有《昌黎先生集》40卷传世。《新唐书·艺文志》并著录其注《论语》10卷,与沈师传、宇文籍合撰《顺宗实录》5卷。《全唐诗》卷336—345编入其诗10卷。《全唐文》卷547—568编入其文22卷。注本有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钱仲联《韩昌黎诗编年集释》(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丛书之中,有吴文治所辑录的《韩愈资料汇编》(4册,1983年出版),内容颇为完备,可作为研究、了解韩愈的基本参考书。

苏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2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8: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