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情与景
释义
情与景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中国古代抒情文学发达,自《诗经》起就已经形成了借景抒情的美学传统。因此,在文艺思想史上,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集中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要求情与景的交融契合,可以说是历代文论家的共识。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已经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所讲的“心”与“物”,即情与景。日僧弘法大师在《文镜秘府论》中则记载了唐代人对情景问题的见解:“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宋代以后,强调情景交融的议论更为普遍。宋代梅尧臣讲:“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姜夔讲:“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白石道人诗说》)明代谢榛讲:“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清代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象,景总含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薑斋诗话》)近人况周颐讲:“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蕙风词话》)王国维也讲:“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历代文论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情与景的交融,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认识到:情感与景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沟通;直接抒情往往失之于浅白直露,而将情感贯注于景物之中,借景物以抒情,则较为深婉含蓄,耐人品味。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7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