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统区文艺界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
释义 | 国统区文艺界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40年代中后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从1942年起,胡风连续撰文,指出当时“创作上的著目倾向”是“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关于创作发展的二三感想》),并认为现实主义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现实主义在今天》。1944年4月,胡风在为“文协”理事会起草的《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一文中,强调作家应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认为“只有提高这种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才能够在现实生活里面追求而且发现新生的动向,积极的性格,即使他所处理的是污秽或黑暗,但通过他底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也一定能够在读者底心里诱发起走向光明的奋发”。并指出今天文艺家的精神危机,主要是由于与人民生活的疏远和“隔离”。黄药眠撰文不同意胡风的观点,认为他“过分强调作家在精神上的衰落,因而也就过分的强调了目前文艺作品上的病态”,并批评胡风的观点脱离“现实的生活”(《读了〈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以后》)。与此同时,于潮(乔冠华)发表了《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等文,提出有关现实主义的论述。1945年1月,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和舒芜的《论主观》两文,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胡风在文中强调,作家“艺术创造底源泉”,是他们在“不断的自我扩张过程,不断的自我斗争过程”中获得的。 抗战胜利前后,不少评论家纷纷撰文,对现实主义问题进一步作理论探讨。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指出,“现实主义在今天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人民力量的反映或追求问题、大众化的创作实践和民族形式创造的问题。何其芳《关于现实主义》则认为,现实主义要向前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强调现实主义,“而是必须强调艺术应该与人民群众结合,首先是在内容上更广阔,更深入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并尽可能合乎人民的观点,科学的观点”。在此期间,文艺界还展开了关于舒芜《论主观》的论争、关于茅盾《清明前后》和夏衍《芳草天涯》的讨论(分别参见该两条)。嗣后,胡风将自己的论文结集为《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两书出版,坚持自己的观点。《呼吸》等刊物发表了不少与胡风观点相呼应的文章。 1948年,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对胡风、舒芜等人的观点,继续进行辩驳与批评。荃麟执笔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认为,胡风“强调所谓文艺的生命力与作家个人的人格力量,实际上仍然是个人主义意识的一种强烈的表现”。在另一篇论文《论主观问题》中,他批评胡风等人只“凭借感性机能去感受万物”,取消了唯物论和阶级观点,乔木(乔冠华)在《文艺创作与主观》一文中,批评了胡风认为文艺的对象是“活的人,活的心理状态,活人底精神”等观点。1948年9月,胡风又写了《论现实主义的路》一文,对批评意见逐一反驳,并进一步阐述文艺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强调现实主义文艺应当写出典型(活的人)。 这次论争前后延续达5年之久,直至1949年全国首次文代大会召开,才暂告结束。 陆文采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5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