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诗界革命
释义
诗界革命

近代诗歌改革思潮和改革运动。早在诗界革命的口号出现之前,诗歌界已经出现了诗歌改革的趋势。清初,叶燮在《原诗》中说:“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复开”。传统诗歌已经失去创造的活力。咸丰、同治时期已经出现了歌咏西方先进事物的诗作。如咸丰八年(1858),杨风翰《漫感》:“火轮驾浪驶飞航。”光绪五年(1879),冯应图《近事》:“天心开广运,地势见全形。”“更有机缄巧,风轮水陆经。”光绪十三年(1887),黄文瀚写了《轮船》、《轮车》、《电报》和《电灯》。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作《今别离》,分别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等。光绪二十二年(1896)前后,谭嗣同、夏曾佑和梁启超创作了“新学之诗”,大量采用佛教、基督教和儒家的经典词语入诗。尤其从同治年间以来,黄遵宪不断显示了创新的意向。同治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表示了“我手写我口”的信念。光绪十七年(1891),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表示要“弃去古人之糟粕”,使用“古人未有之物”,开辟古人“未辟之境”。但是,这些都未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海外,大力进行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革。光绪二十五年(1899)底,他大声疾呼,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和设想。他在《夏威夷游记》中说:“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欧洲。欧洲之意境语句甚繁富而玮异,得之可以陵轹千古,涵盖一切”。尔后,又相继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词随录”,在《新民丛报》开辟“诗界潮音集”、在《新小说》开辟“杂歌谣”等专栏,发表黄遵宪、康有为等人的诗作,并自撰《饮冰室诗话》,继续鼓吹诗歌改革。

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思想,可以概括为4点:①诗(包括词曲)不应当成为供少数人陈设把玩的古董,而应当成为有寄托、有理想的,改造国民劣根性和铸造国民新品质的工具。②我国古代诗歌思想境界已经开辟殆尽,词句已经陈旧,已不能担负新时代使命,诗歌必须改革。③诗歌改革应当以西方的新意境、新思想、新语句和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相结合,“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冰室诗话》)。④诗应当与音乐相结合,以利于广泛流传。

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响应。丘逢甲说:“迩来诗界唱革命,谁果独尊吾未逢。”“米雨欧风作吟料,岂同隆古事无征。”(《论诗次铁庐韵》)马君武说:“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脱古胎。”(《寄南社同人》)苏曼殊称“丹顿、裴伦(即但丁、拜伦)是吾师”(《本事诗》)。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认为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都不过是“鞭策羁縻之下的自由”,历代许多诗作都是“颂祝主人、悦媚豪右”的拍马之作;或者“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因而应当“别求新声于异邦”。周作人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近时论文之失》一文中认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使得我国文学“思想拘囚,文章委顿,趋势所兆,邻于衰亡”,“实利所得,一人而已”。今后文学改革应当“夺之一人,公诸万姓”。当时的许多报刊都发表了具有一定改革意义的诗歌。

“诗界革命”的思想和创作,冲击了复古守旧的诗坛,启发了人们的改革精神,对近现代文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梁启超把“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作为改革的极限,形成了“理想宜新,形式宜旧”的框框,又成了进一步改革的思想障碍。

赵慎修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2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5:20